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尾崎文昭:也还是所谓对于将来的希望——《多疑鲁迅》序

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 2021-01-23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文艺批评


编者按


本文是尾崎文昭为刘春勇《多疑鲁迅》一书所作的序言。尾崎先生赞赏了此书对日本鲁迅研究的重视,并通过与丸尾常喜生前的最后一次演讲对比,肯定了书中所强调的“存在性/日常性”对于鲁迅思想方式的意义。正如鲁迅所言,“然而将来是永远要有的,并且总要光明起来”,刘春勇从日常性出发,把研究的思路从“希望—绝望”的循环思维和“虚无主义”中摆脱出来。另外,尾崎先生还补充阐释了鲁迅的“多疑思维方式”,并以此来沟通中日鲁迅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感谢作者尾崎文昭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尾崎文昭



也还是所谓对于将来的希望

——《多疑鲁迅》序



《多疑鲁迅:鲁迅世界中主体生成困境之研究》

作者:刘春勇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3-01

装帧:平装


刘君的大著原是他的博士论文,几年前拜读时,我就知道了他立论时主要参照的材料里有我几乎十七八年前写的文章,并且在其第四章即最中心地位的篇章里跟几篇其他文章一起把我那篇作为要批判和克服的主要对象来对待。当时我极为高兴,因为觉得获得有这么高水平的理解能力的读者和朋友,实为不容易。除了我的文章以外,他还把钱理群、汪晖、王晓明等以及日本的竹内好、伊藤虎丸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和批判克服的对象,跟它们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学术对话。能够进行这种对话本身证明刘君本人的鲁迅理解也有相当深刻的水平。最后的见解当然见仁见智,但这种深刻对话本身给了双方深层的喜悦和满足。


                汪晖                                 竹内好


近日再次拜读之后,更感觉到这本著作虽然并不能够轻易阅读,但对鲁迅的思想的深奥部分具有相当深刻的理解,给全世界的鲁迅研究界会有不少贡献。尤其高兴的是他对战后日本的鲁迅研究者如竹内好、伊藤虎丸等的研究成果具有又准确又深刻的理解,把它们作为学术对话的对手充分发挥了其对话机能。中国的鲁迅研究界里也有不少谈论他们的研究成果的,但按我个人的看法来说,真正捉到其要点的其实几乎寥寥无几。


可是在另一方面觉得稍微遗憾的是刘君不太注意木山英雄和丸尾常喜的研究成果,其实对于刘君所关心的北京时期的鲁迅思想来说,木山英雄的《野草》论在日本鲁迅研究界里可算是真正经典,而丸尾常喜就综合过去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过相当完整的看法,尤其是对鲁迅的中间物意识讲了精辟的看法。但丸尾以前的汉译著作里没有充分表达这个方面的成果,因此不能怪刘君(木山的汉译著作《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也在刘君写作博士论文期间才出版,估计来不及得手看)。幸亏丸尾鲁迅论的新汉译著作快要出版了(《“耻辱”与“恢复”——〈呐喊〉、〈野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预定二〇一〇年一月出版),将给中国鲁迅研究界提供这方面的新材料。


如简单地介绍其看法,丸尾是把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根据《呐喊》时期和《彷徨》、《野草》时期分为两种,把前者定名是鲁迅范式进化论,是由于伦理进化论加自我牺牲观念而成的,并认为鲁迅依据此自我定位产生了对敌人的强烈憎恶感情以及民族自我批评的文学。而《彷徨》、《野草》时期,上述自我定位想法开始动摇,经过了苦恼的过程,最后得到了新的自我定位,就是把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两者的矛盾扬弃后,得到了同时承认否定性和肯定性的新中间物意识(木山英雄的《野草》论把此后期中间物意识理解为敌爱之间的空间中间物意识)。


《野草》鲁迅著 北新书局出版


实为可惜,丸尾常喜去年(二〇〇八年)五月去世了。他在最后日子里写了一篇讲演稿,准备提交给一个自己知道已不能赴会的研究会,托人代为宣读。他觉得自己难以书写,因此先录音口述,由他女儿做成打字稿,然后自己再修改。他在去世的头一天才修改完,而大夫说他去世时似乎是手还在捏着朱笔进行修改的样子。后来在东京开追悼会时他女儿给我们特意放了那最后的口述录音。所选的部分似乎是最后要结束的一段,所放的声音不大像快要结束生命的人的声音,有毅力并坚强,一边引用鲁迅的话一边讲述确信人生的希望。他所引用的鲁迅的话就是:“我们所可以自慰的,想来想去,也还是所谓对于将来的希望。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如果历史家的话不是诳话,则世界上的事物可还没有因为黑暗而长存的先例。黑暗只能附丽于渐就灭亡的事物,一灭亡,黑暗也就一同灭亡了,它不永久。然而将来是永远要有的,并且总要光明起来;只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为光明而灭亡,则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华盖集续编•记谈话》)丸尾在讲鲁迅的最后机会,特意选择了这段话,以此代替了要遗留给女儿们以及朋友们的告别词。


我自己过去没有太注意鲁迅的这段话,因此刚听到录音时不能立即想到是哪一篇中的一段。可是不久想到这个部分就是刘君在这本论著最后一章的最中心最重要的一段里,引用来作为鲁迅克服了虚无主义的证据。想到此,我感慨万端,又觉得非常遗憾,丸尾先生生前我没有给他看刘君的这篇博士论文。


日本学者代田智明(左)与刘春勇(右)


刘君的这部论著里,我尤其感到兴趣的地方是,批判很多学者无意识地把“形而上性/超越性”或者“价值/目的”作为立论前提,所以他们不能够从“希望—绝望”的循环思维或者“虚无主义”的思维惯性中摆脱出来。他强调鲁迅思维里应该更要重视“存在性/日常性”本身的意义。他这样立论使人感到很有魅力,认为是确有值得讨论的看法。最后就“鲁迅的‘多疑’思维方式”说明两点。其一,当初写草稿时试用过“相对化思维”,但怕引起无端误会而没有采用这个说法,现在以“多层次彻底相对化(或对象化)思维方式”来代替了。但如这么说,与在西欧思想界里否定上帝存在以后相当普遍地出现过的现代性思维似乎没有两样(其实我认为确是共同的),而要描述鲁迅思维的特点(表现得有个性并且很彻底),恐怕有所不足。因此,如刘君所立论的那样恐怕还是仍用“多疑思维方式”更恰当些。


《华盖集续编》鲁迅著 北新书局出版


其二,“多疑思维方式”与竹内好鲁迅论的关系。其实,我那篇文章第四节里有这样的文字:“竹内好为了证明那种因语言无法说明的根源存在,竭力用语言填满其周围空间。竹内好又使用另一说法,称其为‘产生身藏“永远的革命者”的现在的行动者的根源’。”笔者所说的“多疑”思维其实也指同一内容。这就是说竹内好感觉上获得但没法弄清楚并用语言表达的那个鲁迅思想的根源核心,用一个语词来表达就是“多疑思维方式”。此点似乎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注意并理解,而绝大多数读者忽略过去了,包括日本的和中国的鲁迅研究者在内。但刘君看来很是理解的。

                           

本文原刊于《读书》2009年第10期


《多疑鲁迅:鲁迅世界中主体生成困境之研究》

目录


序一    “疑”的力量 
序二 尾崎文昭:也还是所谓对于将来的希望

导论 鲁迅的多疑及其界定 
 第一节 鲁迅是多疑的吗? 
 第二节 史上对鲁迅多疑的评价 
 第三节 重新评价鲁迅多疑的立场 
 第四节 多疑与主体生成的关系  
 第五节 多疑的界定 
第一章 启蒙时期:我是谁? 
 引言 启蒙者周树人 
 第一节 世界图象、异与自我认同 
 第二节 进化论与历史进步观 
 第三节 立人——谁立人? 
 第四节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 
 小结 理想主义者周树人及其道路 
第二章 鲁迅世界的诞生:鲁迅是谁? 
 引言 作为“回心”的多疑 
 第一节 作为多疑起点的《狂人日记》 
 第二节 多疑与荒原体验 
 第三节 多疑与人性恶及循环史观 
 第四节 多疑与鲁迅的仇猫 
 第五节 作为多疑“风景”的《呐喊》 
 小结 彷徨始于呐喊 
第三章 鲁迅的身一位感:我在哪里? 
 引言 身一位感及其调整 
 第一节 多疑与兄弟失和 
 第二节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婚恋 
 第三节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青年 
 第四节 多疑与中间物 
 第五节 祥林嫂是谁? 
 小结 给我一条光 
第四章 鲁迅之信:我往哪里去? 
 引言 “光” 
 第一节 虚无主义与信 
 第二节 鲁迅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一) 
 第三节 鲁迅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二) 
 第四节 所谓悖论及多疑的实质 
 第五节 中国的脊梁 
 小结 探路者及其孤独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明日推送


国家玮:“道德与事功”的挫败——以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事为中心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 | 刘春勇:“鲁迅作为方法”的三个层面

文艺批评 | 刘春勇:世界历史与文学进程中的鲁迅及其价值

文艺批评 | 刘春勇:类圣经书写与文学之死——以鲁迅为例

文艺批评 | 王增如:可敬的探索精神 ——读《探索丁玲:日本女性研究者论集》

文艺批评 | 王晓平:萧红,一个“新女性”之死

文艺批评 | 代田智明:论竹内好——关于他的思想、方法、态度


本期编辑 | 小矮子河

图源 | 网络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